截至目前,我國認證機構頒發的各類認證證書數量超過39萬份,質量認證證書數和獲證企業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認證認可作為規范經濟、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視。
服務國計民生
如今,認證認可工作已經全面融入我國政治經濟、國家安全、對外貿易、社會文化,甚至是生活消費、環境、健康等各個領域。
例如,為發揮市場準入機制的作用,我國不斷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關鍵環節管理,從認證過程提高認證有效性;為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我國積極推動管理體系認證;為促進外貿,強化了進出口衛生注冊制度;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建立良好實驗室操作規范(GLP)評價監控體系。
截至2008年6月,我國已頒發CCC有效證書22.6萬張,對應的獲證企業4萬余家;CCC認證涉及的產品從最初的19大類、132種,發展到22大類、159種;各類管理體系證書36.4余萬張;認證實施規則由最初的47份,發展到現在的87份;指定的認證機構從最初的9家,發展到現在的11家。
同時,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認監委會同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加強資源節約型產品認證工作的管理意見》,開始實施節能環保汽車的國家自愿性產品認證,并積極推動國家環保型產品認證制度的實施。
目前,我國已對用電產品包括家用電器、照明器具、信息辦公設備、機電產品、電力設備、建筑材料等開展了節能認證,已向近400家企業的約4000個型號的產品頒發了節能產品認證證書。此外,還有150多家企業的產品獲得了節水產品認證證書。
資源節約產品認證得到社會積極響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據統計,自1999年開展家用電冰箱節能認證以來,僅該項節能認證制度已經累計為全社會節約能源超過12億千瓦時,節省能源費用超過5億元。
追蹤認證全過程
認證的一致性、有效性一直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近年來,經過實踐探索,我國逐步建立起了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認證市場監管體系。
例如,根據認證市場狀況,對存在過度競爭的管理體系認證,實施總量控制;對認證機構申請擴大業務范圍,按照認證市場的需求,加嚴審批審核;到期換證的認證機構經審查達不到要求的,一律不換發新的批準書,有效抑制了管理體系體認證機構的過快增長;而認證有效性評價追溯機制、認證機構退出機制、認證人員“考培分離”制度的建立,則從源頭上抬高了認證人員準入門檻,提升了認證行業的管理服務水平。
同時,近年來,我國還加大對認證市場的監管力度,采取專項監督檢查、滿意度調查、市場產品抽檢、認證檔案稽查、注冊企業普查、從業機構自查、認可機構突查、投訴案件調查等多種方式監督檢查。僅2007年,就撤停認證、培訓和咨詢機構15家;撤停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5755張;注銷注冊審核員資格1420人;撤停違規和不達標實驗室34家。
此外,為促進認證機構加強自律管理,提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認可機構從技術能力角度對認證機構實施風險分級和分類管理;認證認可協會重點開展價格自律、人員轉換執業機構兩項工作規范;社會監督方面實施認證認可社會義務監督員制度。
這一系列措施,規范了認證檢測行為,對引導認證機構從追求證書數量向追求認證質量轉變,加強認證從業人員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經濟貢獻率日益顯現
目前,我國有近20部的現行有效法律、行政法規中對認證認可活動有了明確的規定;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始運用認證認可手段,加強行業管理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浙江、重慶等一些地市,甚至把認證認可指標作為衡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參數。
認證認可作為國際通行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的質量保證和管理手段,在推動我國經濟協調發展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同時,認證認可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也逐漸顯現。
例如,“神六”的關鍵部件生產中采用了認證認可手段,國家檢測資源共享平臺在地震災區的飲用水檢測機構確立時發揮了積極作用,認可的檢驗檢測機構在災區飲用水檢測、奧運興奮劑檢測等重大工作中已經或正在發揮突出作用。
研究課題表明,依據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測算,認證認可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671%,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率為0.314%。在當年18萬億元GDP中,認證認可事業作出了1229億元的貢獻;在當年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幅度中,認證認可所作出的貢獻為0.314%。
可以說,認證認可對經濟增長的量化是開拓者的工作,而對社會發展的測算更是至今還沒有人涉及的難題。而目前,我國已全方位、深層次揭示出認證認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贏得更多國際話語權
隨著全球關稅水平不斷下降,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對進口的限制作用逐步減弱,而以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以及動植物衛生和食品安全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貿易的限制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國際互認、推動認證認可體系建設便顯得至關重要。
積極促進國際認證認可互認工作,積極構建和完善中國的認證認可體系。根據貿易發展需要,我國新增了CB(電工產品測試證書互認體系)實驗室,并對原有CB實驗室進行了擴項。目前,我國IECEE/CB(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體系內認證結構和測試機構的結果在46個成員國獲得承認。同時,其他成員國的產品也借助CB體系,能更順暢地進入中國。采信相關結果,大大便利了國際貿易,促進了我國產品的出口。
近年來我國深度參與認證認可國際規則、標準與指南的制(修)訂,參與了世界所有認證認可國際組織的重要活動。例如,中國代表在15個國際或區域組織中擔任了重要職務,在國際準則與標準的制(修)訂和合格評定活動中增強了話語權。與國外26個政府機構或認證認可機構簽署了32個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我國的認證證書,在國際上獲得多重承認與廣泛接受。